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百年投行瑞信何以至此?|清流·大事件

时间:03-25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228

百年投行瑞信何以至此?|清流·大事件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梁耀丹 何雨飞 主编|赵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下称“瑞信”)的前身士信贷机构(Schweizerischen Kreditanstalt,下称SKA)在瑞士影响力如日中天。成千上万的瑞士儿童都戴过印有SKA标志的帽子——这种受人欢迎的赠品一直生产至1993年。 然而,到了2022年的秋天,有投资者却嘲笑说,与其买瑞信股票,还不如在网上买这些有收藏价值的帽子。 这句玩笑背后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去年以来,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丑闻后,瑞信无论是股价还是业绩都已跌至谷底。 如今,这家有着167 年历史的瑞士第二大银行,已宣布被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收购。 曾在瑞信担任固收业务主管的前雇员David Tawil向清流工作室评价:“瑞信与瑞银的合并完全出乎意料。” 瑞信接下来将何处何从?对于这个问题,瑞银回复清流工作室,“正如你可以想象的那样,现阶段变动很大。我们上周日宣布了这笔交易,预计将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完成。”瑞信则拒绝了进一步的置评请求。 从领先对手到被宿敌收购 瑞信的前身由瑞士工业家阿尔弗雷德·埃舍尔于1856年创立,为瑞士这个多山国家的铁路建设提供资金。 成立一百多年来,瑞信早已成为瑞士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象征之一——它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的银行,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分公司。即便是在出现危机后,瑞信管理的资产规模依然超过1万亿瑞士法郎,相当于1.1万亿美元,或者7.5万亿元人民币。而全世界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仅有17个。 在被这起收购案尘埃落定前,瑞信和瑞银总部均位于瑞士苏黎世阅兵广场,是多年的“邻居”与“宿敌”。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瑞信在卡塔尔投资者的帮助下得以坚持下来,并拒绝了来自政府的援助。而瑞银则不得不依靠瑞士政府的救援措施才得以幸存。 David Tawil告诉清流工作室,上一次传闻瑞信与瑞银要合并,正是在2008年,当时瑞士政府还没对瑞银进行纾困,便传出瑞信有可能收购瑞银。 然而在接下来,这两家银行的命运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曾经可能并购对手的主角瑞信,变成了被收购的那个。 在瑞信前首席执行官Oswald Gruebel眼中,瑞信的“偏轨”,始于2007年他的职位被瑞信投资银行行长、美国人Brady Dougan取代之时。 Oswald Gruebel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投资银行)是Dougan唯一感兴趣的业务。他加强了这块业务,因为那里的财务激励最大。私人客户和以瑞士为中心的业务不是他考虑的优先项。” 相对于传统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更高,但瑞信却确信自己是“赢家”。 “他们(瑞信)自我感觉:‘我们是金融危机的赢家,而其他所有人都受伤了’,”瑞士冯托贝尔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业分析师安德烈亚斯·文迪蒂称,“因此,他们加倍拓展这类业务,投资银行风险敞口也随之扩大。” “偏轨”的结果便是:瑞信投资银行业务部门的高风险策略和内部控制缺失,使瑞信一步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危机。 2015年,瑞信业绩排名前三大的银行家(Banker,指为企业或政府执行融资计划的金融机构代表人)Patrice Lescaudron犯下的欺诈行为被曝光。他在之后被法院判定在八年内曾伪造包括格鲁吉亚前总理Bidzina Ivanishvili在内的多名客户签名并挪用资金。2018年,Patrice Lescaudron被判犯有欺诈罪,2019年获释,却在2020年离奇自杀身亡。 然而,可以确认的是,瑞信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委托进行的一项独立调查显示,Patrice Lescaudron的活动在 2009 年至 2015 年期间触发了银行系统中的多个危险信号,但并未得到充分调查。此外,有报告显示,约有十几名瑞信高管知道Patrice Lescaudron的行为,但由于他带来的高额收入,选择表现出宽大处理或视而不见。 这并非发生在瑞信的唯一一起离奇自杀案。 2019年1月,时任瑞信首席执行官Tidjane Thiam和负责财富管理的Iqbal Khan之间的矛盾日渐公开化。Iqbal Khan之后迅速跳槽去竞争对头瑞银处。Iqbal Khan离职后,一位私家侦探被雇来监视他的行踪,却暴露了自己身份。最终,私家侦探选择自杀,而Tidjane Thiam则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辞职。 这起“间谍事件”牵出了瑞信更多的问题。在深入调查后,瑞士银行业监管机构于2021年10月发现了瑞信2016年至2019年的另外5起监控案件。 一系列的贪腐案件,仅仅只是瑞信内控失控的冰山一角。 2021年,瑞信将掌管的1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用于英国的供应链金融初创企业Greensill的供应链融资贷款项目。然而,就在当年3月,Greensill Capital因陷入“严重财务困境”、无法偿还数亿美元贷款向英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Greensill的破产给了瑞信沉重一击,瑞信的100亿美元的投资最终仅追回了70亿美元。 同年3月,震惊华尔街的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的爆仓事件又将瑞信推上了风口浪尖,基金经理Bill Hwang单日亏损超百亿美元、被称为“史上最大单日亏损”。瑞信在这场风波中损失是所有贷款银行中最惨烈的,估计超过了55亿美元。 接连而来的丑闻引发了瑞信管理层的持续动荡。在爆仓风波发生后,瑞信CEO Brian Chin和首席风险官(CRO)Lara Warner双双辞职,瑞信董事长Urs Rohner也于2021年4月底黯然离任。 2021 年 4 月,Antonio Horta-Osorio被任命为瑞信董事长,承诺将更好的风险管理置于瑞信文化的核心。然而不到九个月后,他就因违反瑞士的新冠检疫规定而辞职。 2021 年 10 月,瑞信又在莫桑比克卷入一起涉及向国有企业放贷的贿赂丑闻,被美国和英国当局罚款 4.75 亿美元。这些贷款在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间发放,本应用于资助海上监视、渔业和造船厂项目,但部分被挪用于贿赂。最终,瑞信以向美国司法部支付1.75亿美元的刑事罚款、向美国证交会支付9900万美元、向英国当局支付2亿美元了结此事。 接踵而至的事件重创了瑞信的业绩。2021年,瑞信净亏损16.26亿瑞郎,为2018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 Vontobel 的分析师 Andreas Venditti 将2022年描述为“显然是瑞信 167 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 2022年2月,瑞信逾1.8万个账户信息被匿名信源泄露给德国一家报纸,并扩散到46家西方主流媒体,随后由国际反腐组织协调调查,最终以名为“瑞信秘密”的一系列报道见诸报端。 报道指出,瑞信接收包括腐败政客、毒贩和人贩等在内的超过1.8万名罪犯客户,并为其洗钱提供帮助。在爆料文件中,瑞信被称为“间谍的银行”。 例如,费迪南德·马科斯和是菲律宾前总统。据估计,在费迪南德于1986年结束的三届总统任期内,费迪南德夫妇从菲律宾共挪走了多达100亿美元。然而,瑞信帮助他们以假名方式开设了多个账户。在2006年他们的账户被关闭之前,他们仍能够在银行持有约800万瑞郎的资产。 Stefan Sederholm是一名瑞典计算机技术人员,2008年在瑞信开设了一个账户,2009年他因在菲律宾贩卖人口并组织色情表演被判处终身监禁,然而这一罪名在被广泛报道两年半以后,他的瑞信账户才被关闭。 在被泄露的1.8万个账户中,保加利亚毒品走私团伙头目埃韦林·巴内夫及麾下多名成员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根据瑞士检察机关披露的调查报告,2004年至2008年间,埃韦林·巴内夫相关人员在瑞信一位前客户经理的帮助下,往瑞信的保险箱里分塞多箱现金,总值超过5000万瑞郎。对此,瑞士的检方认为,埃韦林的贩毒团伙妄图将大额资金打散、分批存入监管要求相对较低的保险箱来避免触及银行的反洗钱警戒线,然后再把钱从保险箱转至其他账户。 此外,这位瑞信前客户经理还曾通过背对背信用证(Back to back credit)的方式,将约1600万瑞士法郎的犯罪资金转入合法流通渠道。这种方式以银行作为中介,能够有效避免客户的最终买家与供应商直接接触。整个操作当中,瑞信这位前客户经理通过超1.4亿瑞士法郎的金融交易,为犯罪集团洗钱。 2022年6月,瑞士法院判决这位瑞信前雇员缓刑20个月监禁及洗钱罚款;罚款瑞信200万瑞士法郎,下令没收该贩毒团伙在瑞信账户中持有价值超过1200万法郎的资产,并命令该银行向瑞士政府支付1900万法郎。这也是瑞士历史上首次大型银行在刑事案件中被判有罪。 接踵而来的官司和丑闻进一步拖垮了瑞信的业绩。自2020年以来,瑞信已经承担了约40亿美元的诉讼准备金,但这个数目或远远不止。 2022 年 3 月,法院裁定瑞信应支付格鲁吉亚前总理 Bidzina Ivanishvili 及其家人5亿美元的赔偿金,瑞信目前已经提起了上诉。 另外,瑞信在新加坡的一个相关案件要求其今年赔偿 8 亿美元。瑞信则表态正在寻求尽量减少任何还款。 同样即将到来的诉讼还有:莫桑比克就瑞信在该国提供的欺诈性贷款向伦敦商业法庭提起的诉讼;以及Greensill 100亿美元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可能提出的索赔诉讼。 瑞信的管理层依然动荡。2022年7月,首席执行官Thomas Gottstein被免职,Ulrich Koerner接任。 2022年10月,Ulrich Koerner和董事会主席Axel Lehmann宣布瑞信将裁员9000人,并增资40亿瑞郎。 在这笔增资交易中,沙特国家银行通过投资瑞信成为最大股东。但显然,这位来自中东的投资者并未意识到接下来事态的严峻。 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瑞信的银行资金开始出现大规模外流。 去年第四季度,客户从瑞信提款超过1100亿瑞郎,令该行流失大约38%的存款。而瑞信的财富管理部门在该季度流出 927 亿瑞郎,远高于分析师预期的 619 亿瑞郎。 为了挽救颓势,新任瑞信首席执行官Ulrich Koerner开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包括在第四季度裁减2700名全职雇员从而至2025年底累计裁员9000人、转让证券化产品业务的大部分股权,以及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和杠杆敞口等。 这些作为似乎在今年1月间有了回报,瑞信声称存款实现“净流入”。 不过,瑞信最新财报也显示,资金外流虽然已经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并未扭转形势。 最后一根稻草 时间来到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等倒闭引发市场恐慌情绪,成为了压倒瑞信的最后一根稻草。 2月9日,瑞信公布了上一年的财务报表,其 2022年的净亏损达到72.9亿瑞郎,这是该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年度亏损纪录。业绩公布后,瑞信股价大幅下跌。 3月9日,瑞信发布声明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致电瑞信,对公司先前披露的截至2020年12月31日和2019年的合并现金流量表修订提出技术询问。SEC极为罕见的干预,让市场嗅到了一丝危险的信号。 次日的3月10日,硅谷银行宣布破产。紧接着,美国银门银行(Silvergate Bank)、签字银行(Signature Bank)等银行也陆续传出倒闭和被停盘的消息。 3月14日,瑞信官网的年度报告姗姗来迟。瑞信表示,在2022财年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事关未能在财务报表中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并正在采取补救措施。但瑞信同时也声明,其先前公布的财务报表仍然准确。 但这并未阻止资本市场对瑞信持有的悲观态度。 3月16日,瑞信的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出于监管原因,沙特国家银行不能增持瑞信的股份。 此言一出,瑞信的欧股和美股盘中齐跌30%、收盘跌超20%,创下史上最大单日跌幅记录。 “最大股东表示绝不会再投一分钱,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不信任投票。我认为,如果他什么都不说,我们今天的处境可能会非常不一样。”事后,一名接近瑞信最高管理层的人对媒体表示。 债券市场恐慌情绪也达到顶峰,瑞信债券的一年期信用违约互换(CDS)从799个基点飙升至3701个基点,创金融危机以来最高。 “雷曼兄弟时刻”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在瑞信总部几百米外的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紧急出手了。 3月17日,瑞信宣布从瑞士央行借款540亿美元并回购债务。受此消息影响,瑞信欧股周四开盘后一度飙升40%,创下历史新高。 瑞信暂时安全了,却并未能阻止恐慌的投资人和客户纷纷出逃。截至上周末,瑞信每天仍有100亿瑞郎的存款流失。 转机出现在3月18日,据媒体报道,瑞银开始考虑并购瑞信,已启动相关前期磋商。 紧接着,3月19日,瑞信、瑞银和瑞士政府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瑞银以30亿瑞郎的价格收购瑞信。 这起历史性的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这是瑞士历史性的一天,坦率地说,我们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3月19日,瑞银的董事会主席在电话会议中表示。 据了解,一开始,瑞银曾明确表态反对收购瑞信。不过,据媒体的说法,瑞士监管部门要求两者“必须合并,没有商量”。 “瑞银的收购肯定是瑞士政府强迫的,这不是瑞银的自愿交易,类似于2008年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交易。”David Tawil向清流工作室表示。 相比于美国硅谷银行,瑞信的规模和业务广泛程度更像当年的雷曼兄弟,因而“大而不能倒”。但瑞信的落幕,依旧令人唏嘘。 Mike Paterson上个世纪90年代曾在瑞信担任银行间外汇现货交易员,他回忆,瑞信当时还是一家AAA级的银行——这是标普最高的信用评级。如今,标普对瑞信的评级已经下调至“BBB”。 “悲伤的是,很多事情都变了。”Mike Paterson向清流工作室表示。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